信息网_www.520link.cc

爱链网_信息网 > 河南信息 > 正文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同心筑梦②】绿水青山入画来:塞罕坝机械林场艰苦奋斗建设绿色屏障

网络整理 2019-08-12 22:06

  长城网讯(记者胥文燕 信贺宁 杨晓龙)“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塞罕坝展览馆内,地窨子仿真模型前,讲解员吴雪银每天忙着给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参观者讲解。

  展览馆内,熙熙攘攘,人们听得认真。究竟是什么不一样的故事,吸引这么多人专门而来?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同心筑梦②】绿水青山入画来:塞罕坝机械林场艰苦奋斗建设绿色屏障

  塞罕坝展览馆内的参观者。 记者 胥文燕 摄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同心筑梦②】绿水青山入画来:塞罕坝机械林场艰苦奋斗建设绿色屏障

  如今的塞罕坝景色优美。

  时间回到1962年,369名平均年龄不足24岁的创业者,从全国各地赶来,在白雪皑皑的荒原上,拉开了创业的序幕。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同心筑梦②】绿水青山入画来:塞罕坝机械林场艰苦奋斗建设绿色屏障

  建场前的荒凉景象。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同心筑梦②】绿水青山入画来:塞罕坝机械林场艰苦奋斗建设绿色屏障

  现在塞罕坝航拍图。 记者 刘飞 摄

  一棵树带来创业希望

  历史上,塞罕坝曾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地方。1863年清政府对木兰围场开围放垦,之后,无度索取、山火和日本侵略者的掠夺性采伐,使这里森林荡然无存。新中国成立时,“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成了当时塞罕坝的真实景象。

  塞罕坝紧邻内蒙古高原浑善达克沙地,而距离浑善达克沙地直线距离只有180公里的北京,当时是什么样呢?

  “他们出去不久,天色就暗下来,整个宇宙全被黄沙罩住,人们连呼吸都困难了。”这是上世纪50年代,著名作家邓友梅在生活速写《暴风中》中的一段话。国家气象资料表明:上世纪50年代,北京年平均沙尘天数56.2天。

  1961年10月,时任林业部国营林场管理局副局长的刘琨,在冰天雪地的坝上,为我国北方第一个机械林场选址。一片片沙地让人觉得一切是想当然。每经一地,无不期待奇迹。整整在荒原上考察了3天后,在康熙点将台的石崖下,终于发现了天然落叶松的残根。循着这个线索,最后,在荒漠的红松洼一带,发现了一棵粗壮挺拔的落叶松。  

  如今这棵松树,被人们用石块围了起来,系上了红丝带,一如既往,被看作是幸运和希望的象征。

  1962年2月14日,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组建。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同心筑梦②】绿水青山入画来:塞罕坝机械林场艰苦奋斗建设绿色屏障

  当年马蹄坑机械造林幼林地。

  一次“会战”推进造林事业

  没有人?全国18个省市来了369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青年。

  没有树苗?就从外地引进。  

  1962年,林场种植1000亩从外地引进的树苗,结果当年成活率不足5%;1963年春,又种植1240亩树苗,成活率也不足8%。

  在分场千层板林场,穿过一条约3公里的幽深小道后,就是“尚海纪念林”,林场第一任场长王尚海安葬的地方,也是马蹄坑大会战的地方。

  当年,林场内刮起了“下马风”——“林场即将解散下马”。王尚海就把爱人和5个孩子从承德市搬到了条件艰苦的坝上,与作业工人同甘共苦,以示破釜沉舟的决心。

  “林场还没有建成,我就是死,也要死在坝上!”尚海纪念林,微风拂过树叶嗦嗦作响,老场长王尚海的话依旧回荡在塞罕坝人的心上。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同心筑梦②】绿水青山入画来:塞罕坝机械林场艰苦奋斗建设绿色屏障

  如今林木茁壮成长。 记者 胥文燕 摄

  前两年的失利,林场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外地苗木在调运过程中,容易失水、伤热。于是,林场决定自己育苗。1964年,勘查后确定马蹄坑是最适合机械化种树的地方,于是决定在马蹄坑举行种树大会战。120名员工,精心测算栽植密度,每一棵树苗都精心挑选、全程保湿,种下后都人工校正、一脚一脚踩实。

  当年,技术员石怀义负责看护苗圃。一次,天突然下雨,石怀义冲进宿舍拿起铁锹抬腿就跑,边跑边喊:“我去趟苗圃。”原来,他是怕水多了,把苗圃给淤了。

  幸运的是,马蹄坑大会战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从此,塞罕坝的造林事业开足马力,最多时一年造林8万亩。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同心筑梦②】绿水青山入画来:塞罕坝机械林场艰苦奋斗建设绿色屏障

  “六女上坝”照片。 

  一串故事铸就塞罕坝精神

Tags:长城网(310)绿水青山(10)塞罕坝(2)艰苦奋斗(1)

转载请标注:信息网——【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同心筑梦②】绿水青山入画来:塞罕坝机械林场艰苦奋斗建设绿色屏障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