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网_www.520link.cc

爱链网_信息网 > 上海信息 > 正文

区块链应用于金融交易后处理的机制

网络整理 2020-04-14 08:43

原标题:区块链应用于金融交易后处理的机制

  央行数字货币和以Libra为代表的全球稳定币体现了区块链在货币和支付领域的应用,已成为备受关注的前沿问题。全球稳定币和央行数字货币除了应用于支付场景以外,也应用于金融交易场景。金融交易场景尽管受到的关注较少,但重要性一点也不低,而理解它的关键是区块链应用于金融交易后处理。

  金融交易后处理包含从交易完成到最终结算之间的过程,核心是证券和资金的清算和结算。在本文中,证券指可交易的金融资产,证券被发行以向投资者募集资金;资金指电子化的中央银行货币(不包括现金)和商业银行存款等支付工具;最终结算指证券和资金不可撤销和无条件完成转移的时刻。金融交易后处理既针对证券,也针对资金。如果资金也用区块链处理,金融交易后处理就自然涉及央行数字货币和全球稳定币。日本银行与欧央行合作的Stella项目、新加坡金管局的Ubin项目和加拿大银行的Jasper项目等都包含针对区块链应用于金融交易后处理的试验。不仅如此,用区块链处理证券和用区块链处理资金遵循相同的经济学逻辑,都是用区块链的Token范式替代账户范式。

  因此,要理解区块链在主流金融领域的应用,金融交易后处理是一个必须研究清楚的问题。这方面已有很多有价值的工作。2015年,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推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私募股权交易平台Linq.2016年,上海票据交易所筹备组、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筹备组联合若干商业银行进行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原型系统开发,实现了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票据全生命周期的登记流转交易和基于数字货币的券款对付(DvP)结算功能。2018年,世界银行发行全球第一个使用区块链创建和管理的债券Bond-i。

  区块链应用于金融交易后处理,既涉及对区块链的理解,更涉及对金融基础设施的理解,不易研究清楚。随着金融基础设施一线专家的重视,已出现一批高质量文献。比如,姚前2019年在《中国金融》的《基于区块链的新型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国际清算银行支付与市场基础设施委员会(CPMI)2019年底以来三篇研究报告从不同角度讨论分布式账本对支付和证券结算的影响,将这些研究报告综合起来,可以看到区块链应用于金融交易后处理的概貌和核心问题。

  金融交易后处理的核心组成部分

  只有了解金融交易后处理的核心组成部分,才能分析区块链应用于金融交易后处理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早期证券采取实物形式,是纸质凭证,有无记名证券和记名证券之分。

  记名证券是目前实物证券的主要模式,遵循直接持有模式。投资者持有实物证券,直接行使名下证券的一些权利,也没有托管风险(由中介机构托管持有的证券会有遗失风险),证券的所有权直接登记于证券发行人的登记册,证券买卖后的交收需要交送实物凭证目前,我国和澳大利亚已没有实物股票,美国、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和印度等国家和地区仍有实物股票,但在交易前必须非实物化。非实物化的含义是因为实物证券的保存和交收对投资者意味着高昂成本和风险,投资者通常会将实物证券交由托管机构代为持有,这就衍生出间接持有模式。

  要理解主流的证券持有模式,必须理解中央证券存管(CSD)的功能和运作模式。CSD使证券非实物化,使证券成为CSD账户中的电子记账科目,进而使证券非流动化,使证券交易不涉及纸质凭证的物理交割。CSD主要承担三项功能:一是认证,公正并受信任地维护已发行证券的记录;二是结算,将证券的所有权从卖出方转给买入方;三是账户维护,建立并更新证券的所有权记录。

  根据香港交易所2020年报告《证券持有系统与“穿透式”市场监管的国际经验》,在间接持有模式中,投资者通过代理人(包括CSD和经纪商、托管机构等市场中介机构)持有证券,证券登记册上显示的是代理人之名而非投资者之名。间接持有模式可以细分为单层持有模式和多层持有模式。在单层持有模式中,投资者为CSD的直接参与者,CSD为其参与者管理代理人账户。在多层持有模式中,最高一层通常为CSD,其下各层有各类金融服务提供者(比如经纪商和托管机构)以投资者的代理人身份行事。

Tags:区块链(337)全球(404)场景(45)稳定(35)机制(29)后处理(1)数字货币(26)金融交易(1)

转载请标注:信息网——区块链应用于金融交易后处理的机制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